历史

History

寸尺亦能去西东,回顾中原地方铁路的兴起的发展

大跃进和土铁路的兴起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首轮大规模地方铁路建设是伴随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的,形成了一股大办地方铁路的群众运动风潮。1958年6月,山西盂县修建了跃进以来全国的第一条地方铁路。盂县位于山西东北部,矿藏丰富。1957年起,盂县在没有任何工业的基础上建设起发电厂和钢铁厂,短短一年时间,全县已发展起上千座厂矿,有两万多工人,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然而,与工业快速发展不平衡的是当时全县仅有四辆汽车,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原料和产品运输需求,就算将农村的毛驴、铁轮车全部征用仍有缺口,况且这势必影响农业生产。面对这种情况,当地“才想出自修铁路自造火车的办法来”。

盂县面临的运输吃紧状况也是当时全国普遍存在的。1959年,时任铁道部副部长武竞天针对“大跃进”运动以来的运输状况提出了修建土铁路以缓解矿区、盐区和农副产品集散点与山区的运输问题的建议,地方铁路迅速在全国各省铺开。1960年,铁道部成立全国地方铁路管理总局,统筹各地建设运营工作。当年1月,铁道部为使各省进一步交流学习各地兴办地方铁路的经验和技术资料,在安徽蚌埠召开了全国地方铁路技术经验交流会议,议题涵盖铁道部意见、各地报告以及线路勘测、施工方法、路轨铸造、机车制造、车辆制造、运营管理和“大搞群众运动”方面的经验,商议了一些技术标准和运用章程。河南省的地方铁路也是在此时开始进行大规模建设的。

土铁路在河南

初期,河南地方铁路的建设主要由各基层厂矿企业、人民公社和专、市、县负责,自力更生,就地取材,河南省和郑州铁路局仅予以一定帮助。通过发动群众搞建设和技术的方式,1959年底,河南全省已有20万人参加了地方铁路的建设,建成线路达到340公里,并改造机车25辆,车辆四千多辆,已初具规模。

河南政府对土铁路的建设十分重视。1959年10月,省委书记吴皓、副省长王维群组织各地市长和交通部门主管干部召开“土铁路建设紧急会议”,规划各地用土铁路解决钢铁、煤炭和林区的短途运输。11月,河南省又在正在建设土铁路的焦作和漯河召开现场会议,进一步交流经验,掀起更大范围的土铁路建设运动。

运输轨道化

土铁路定位解决原料和工业品的短途运输问题,这里的“短途”较今天的理解更短。许多地方的土铁路率先在厂内建设起来,以实现“厂内运输轨道化”。

厂内运输轨道较一般的土铁路更为简单易行,郑州密县在1959年的短短七天里就给70个县社营厂矿建起了厂内轨道总计202.7公里之多。这些轨道的效用不错,以焦作焦北钢铁厂为例,该厂建设了一条350米长的厂内轨道,建成后仅需五人操作就可以完成每日960吨的运输量,据估计可节省近两千人力,更重要的是保证了原材料的供应,使每吨生铁的成本降低不少。

亦土亦洋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陋就简、由土到洋、有啥搞啥是河南土铁路和运输轨道化建设的鲜明特点。这一时期,国铁系统的标准化线路被称为“洋铁路”,而各地自办的地方铁路分为“土铁路”和“小洋铁路”两种。土铁路的材料和资金基本可以在本地解决,技术水平也相对较低,运力低于小洋铁路。小洋铁路的建设标准略高于土铁路,运力也更大。土铁路和小洋铁路均以1435毫米和762毫米轨距为主。

有啥搞啥的精神使得土铁路上的机车车辆百花齐放:小型蒸汽机车、锅驼机车、汽车引擎改造的机车、电力绳索牵引的缆车等等。轨道建设同样如此,早期的土铁路甚至还有使用木制轨道的线路。登封、密县等地临时搭小高炉炼铁铸轨便生产出了用于当地土铁路建设的材料。土法炼钢的铁轨初期固然存在不少问题,铁质不好易断裂,工人没有铺轨钉道经验,轨道“弯曲不平、左右错牙”。随着工人在建设过程中逐渐了解铁路、学习了相关知识、积累了加入一定比例石灰石脱硫、增加钢轨横截面等铸造经验后有所改善。